目前位置:主選單>最新消息

數位攝影影像保存研習營

公告類型: 系上公告
點閱次數: 969
  • 活動緣起
攝影術問世之後,人們得以利用影像技術留下各種面貌,化學家發現銀鹽感光變黑的現象,銀鹽自此成為攝影工業中最重要的材質之一, 20世紀初利用染料取代銀鹽,賦予了照片色彩,技術與材質不斷的發明與革新致使各類影像技術日新月異,而攝影也不再只是紀錄的工具,更成為一種藝術表現的形式,1984年麥金塔電腦的上市,及陸續開發的各種影像軟體與設備,更是改變了影像呈現的方式,原本的化學成像技術轉變成了電子訊號及數據,影像藝術有了更多的可能性。

   從1940年紐約現代美術館成立攝影部門始,攝影作品的保存便進入了博物館的核心課題之一,而保存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程序─檢視,唯有徹底明瞭物件材質的構成與特性,方能做出最恰當儲存與處理,典藏國內數位攝影作品,對於記錄並保存國內攝影藝術發展與轉變的完整脈絡至關重要。創作媒材隨時代變動的特性,而攝影材質也隨著技術的發展漸趨複雜,保存人員常面臨如何進行判別與鑑識之苦,因此培養對攝影技術發展、攝影材質與特性的了解與數位攝影運用的媒材與傳統攝影的差異,是博物館在典藏與保存數位攝影作品時必須考量的重要議題。
   當藝術創作隨著時代科技文明之演變,不再拘泥於傳統材料的使用,不論是私人收藏或是博物館藏品管理者,必須了解日新月異的材料及其性質,具體地延長攝影類藏品的生命週期,本館藉由辦理攝影保存相關活動,提升國內對攝影類藏品的典藏保存意識,並增進各方專業人員的交流。
 
 
  • 活動內容
    本活動由文化部指導主辦,國立臺灣美術館執行,今年度以數位攝影材質為主要研習內容,10月6日至8日,共三天活動,舉辦二天講座與一天工作坊的研習課程,講座分別邀請臺灣藝術創作者謝春德,分享其歷年使用輸出技術材質的嘗試,與自身創作思維的轉變;日本大學藝術學部攝影科主任─高橋則英,帶來其在日本橫跨傳統攝影到數位輸出典藏保存的實務經驗;於法國Atelier Boba工作室處理數位藝術作品創作及輸出,並於美國Getty與IPI進行輸出種類鑑識課程的Ryan Boatright,將介紹數位輸出技術的發展與類別,並於工作坊實作中,進行種類鑑識教學。
 
時間: 10/06(四)  地點:國立臺灣美術館-演講廳

  • 活動報名方式及對象
 
 1006-07 講座課程:
攝影藝術創作及研究相關工作者、國內公私立博物館、美術館等及文物保存修復相關從業人員、研究人員;國內各級文化資產保存機構相關人員;以及大學院校博物館學、文化資產保存、藝術管理等及視覺藝術相關系所師生與一般有興趣民眾,均歡迎報名參加,講座備有翻譯機,請攜帶附照片之證件借換。
(本館演講廳舉辦,場地約200人座位,報名即錄取,並開放當日現場報名)

1008 工作坊課程:
以攝影文物保存修復相關並具有修護實務經驗之從業人員,與攝影文物典藏研究人員為優先錄取資格,名額30人備取5人。(另需自備60X以上倍率之放大鏡工具,參與學員可攜帶自有照片進行種類鑑識練習。)
本館研習教室舉辦,因場地及實作練習有資格限制,一律預約報名且須經過審核,當日不開放現場報名。
報名工作坊者須全程參與10月06日及07日講座,無法全程參與者,本館有權取消其工作坊錄取資格,由備取人員遞補。
 
本活動採網路線上報名,線上報名網址:www.ntmofa.gov.tw ,點選「當期活動」查看。
報名時間自105 年9月19日上午10時開放網路報名,工作坊報名至9月30日午夜12時止。講座報名即為錄取,講座報名至10月4日午夜12時止。
10月3日下午5時前工作坊錄取學員名單將公告於本館網站
(若報名人數超出名額限制,本館保有最終接受報名與否之權利)
錄取人員因故無法參加活動者,請提前告知辦理取消事宜,本館另通知備取人員遞補。

線上報名及詳情:
https://www.ntmofa.gov.tw/chinese/activity_1.aspx?SN=4889
發布日期: 2016/10/03
發布人員: 郭惠玲

相‧關‧連‧結